努比亚z30;努比亚z30pro上市时间

努比亚Z30与努比亚Z30 Pro:上市时间与技术革新探索

在智能手机市场日新月异的今天,每一款新品的发布都承载着厂商对技术创新的不懈追求与对用户需求的深刻理解。其中,努比亚作为国产手机品牌中的佼佼者,其推出的Z系列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今天,让我们将焦点对准努比亚Z30与努比亚Z30 Pro,特别是它们的上市时间,以及它们如何在当时的市场中掀起波澜。

一、努比亚Z30系列的前世今生

努比亚Z30系列,作为努比亚品牌下的高端旗舰之作,自问世以来便以其卓越的性能、独特的设计以及强大的拍照能力赢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虽然关于努比亚Z30的具体上市时间鲜有详细报道,但我们可以从努比亚Z30 Pro的上市时间窥见一斑。

二、努比亚Z30 Pro:2021年智能手机的璀璨新星

2021年5月20日,努比亚召开了一场盛大的旗舰新品发布会,会上正式发布了努比亚Z30 Pro。这款手机的问世,不仅标志着努比亚在5G时代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更是在智能手机拍照、性能、设计等多个维度上实现了全面升级。仅数日之后,2021年5月25日,努比亚Z30 Pro便在努比亚官网正式开售。这一时间节点,无疑成为了努比亚品牌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努比亚Z30 Pro采用了当时顶级的硬件配置,搭载了高通骁龙888处理器,辅以Adreno 660 GPU,为用户带来了流畅无比的操作体验与强大的图形处理能力。在内存与存储方面,它提供了8GB/12GB/16GB的运行内存选项,以及256GB/512GB的存储空间,充分满足了用户对与容量的双重需求。更为引人注目的是,努比亚Z30 Pro在拍照方面实现了突破性的创新。它后置四摄系统,其中包括三颗6400万像素的镜头(主摄、超广角主摄、人文主摄)以及一颗800万像素的OIS潜望长焦镜头,支持5倍光学变焦与50倍混合变焦,让用户无论是拍摄广角风光还是远距离特写都能得心应手。

三、努比亚Z30 Pro的市场表现与影响力

努比亚Z30 Pro凭借其卓越的性能与拍照实力,在上市后迅速赢得了市场的广泛关注与好评。它不仅成为了当时智能手机市场中的一颗璀璨新星,更在拍照手机领域树立了新的标杆。售价方面,努比亚Z30 Pro标准版8GB+256GB为4999元,12GB+256GB版本为5399元,而16GB+512GB黑金传奇版则高达5999元。尽管价格不菲,但凭借着其出色的产品力,努比亚Z30 Pro仍然赢得了不少消费者的青睐。此外,努比亚Z30 Pro在设计上也颇具匠心。它采用了直板外观设计,搭配虚拟触摸键盘,整体造型简约而不失大气。同时,它还支持屏下指纹识别、双扬声器、NFC等功能,进一步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四、结语:努比亚Z30系列的传承与展望

努比亚Z30与努比亚Z30 Pro作为努比亚品牌的旗舰之作,不仅在当时的市场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更为努比亚后续产品的开发与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时至今日,努比亚仍在不断探索与创新之中,致力于为用户带来更加卓越的产品体验。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努比亚将继续秉承其创新精神与技术实力,为用户带来更多令人惊艳的智能手机产品。

5000元档手机大作战:努比亚Z30Pro、一加9Pro和小米11Pro,咋选

文/焦运杰 校对/李俊慧团队

销量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声音还在。

毋庸置疑,努比亚的手机销量,比不上小米、vivo和OPPO,但是,这并不妨碍努比亚持续扎根这个行业。

一个不为销量的手机品牌,也没有彻底退出市场,要么,说明是情怀驱动下坚持前行,要么,表明这家品牌亏得起。

总之,都是难能可贵的一种体现。

2021年5月20日,努比亚旗下新一代旗舰产品努比亚Z30Pro正式对外发布。

值得一提的是,在4月份的时候,就罕有搭载高通骁龙888处理器的旗舰机亮相了。努比亚这次可以说是掉队比较严重了。

不过,换句话说,也可以是“好货不怕晚”,如果努比亚Z30Pro有他的过人之处,发布晚些也无妨。

作为2021年上半年新品旗舰手机的代表,努比亚Z30Pro、一加9Pro和小米11Pro等相比,哪款手机的性能更为突出,哪款又更值得用户选择?

处理器方面,努比亚Z30Pro、一加9Pro和小米11Pro均搭载骁龙888处理器。

其中,骁龙888处理器采用5nm工艺,内置集成X60 5G基带,采用一个X1大核心+3个A78中核+4个A55小核。CPU性能与能效相比上代均提升25%。安兔兔跑分70万。

由于三款手机使用的处理器型号一致,因此,这三款手机的基础性能应该大致相当。

后置拍照方面,努比亚Z30Pro和一加9Pro采用后置四摄方案,而小米11Pro采用后置三摄设计。

具体像素上,努比亚Z30Pro采用的是“6400万像素超感光主摄+6400万像素超广角主摄+6400万像素人文主摄+800万像素潜望式长焦”后置四摄组合。其中,超感光主摄支持OIS防抖,夜景上支持超感光夜景。广角相机支持120 广角视野拍摄。长焦支持5倍光学变焦以及50倍混合变焦。值得一提的是,努比亚相机配备了天文影像系统,可以拍摄记录星轨。手机还可以调度三个摄像头,支持前后摄同时拍摄。

小米11Pro采用的是“全球首发GN2 5000万像素主摄+IMX586 1300万像素超广角+800万像素长焦”后置三摄搭配。小米称主摄投资超过2亿,主摄采用1/1.12英寸底,8p镜头,支持光学防抖,全向8核对焦以及新的HDR技术。广角支持123度广角视野拍摄,长焦支持5倍光学变焦以及50倍变焦。同时手机支持8K视频录制以及1920帧慢动作拍摄。

一加9Pro采用的是“imx789 4800万像素主摄+imx766 5000万像素超广角+800万像素长焦+200万像素人像”后置四摄组合。其中主摄一加称造价亿元,支持OIS光学防抖,4k120帧视频拍摄,广角具备自由曲面抗畸变镜头,支持8k,30帧视频拍摄,长焦支持3.3倍光学变焦以及OIS光学防,人像相当于凑数镜头可以拍摄黑白人像。同时一加联名哈苏,打造出一加 哈苏影像系统。

前置拍照方面,努比亚Z30Pro、一加9Pro和小米11Pro均采用前置单摄。

其中,努比亚Z30Pro和一加9Pro前置均采用1600万像素相机,而小米11Pro采用的是前置2000万像素的相机。

可以看到,小米11Pro的前置拍照配置参数更出色。

2020年1月至12月,包括华为等在内的各大手机厂商,对外发布的98款手机中采用打孔屏手机的数量为68款,占比超过了2019年水滴屏的占比。水滴屏14款次之,三段式设计10款。

其中,“曲面+打孔屏”是中高端智能手机的共同选择。

外观方面,努比亚Z30Pro正面采用的是一块6.67英寸的oled曲面打孔屏,打孔位置位于屏幕上方居中位置。屏幕采用三星e3发光材料。屏幕刷新率为144Hz。屏占比达到93.45%。屏幕曲率比较大,正面观感更优秀。

努比亚Z30Pro背面设计相机模组基本占据了1/4的位置。相机的侧面配有努比亚的logo。

小米11Pro正面是一块6.81英寸的oled四曲曲面屏,屏幕采用E4发光材料,支持120Hz刷新率,480Hz触控采样率。HDR10+显示。峰值亮度达到1700nit,屏幕素质出色,美中不足就是没有加入LTPO技术。

小米11Pro背面设计与小米11大致相仿,镜头主摄面积较大,后盖有黑色绿色紫色三种配色。

一加9Pro正面采用的是一块6.7英寸的oled曲面屏,屏幕采用三星E4发光材料,峰值亮度为1300nit,支持HDR10+,支持10bit色深,120HzLTPO自适应刷新率。屏幕与OPPO看齐,算得上一块顶级屏幕。曲面弧度相比上一代也有所收敛,采用2.75D柔性微曲面,侧面过渡更平滑。

一加9Pro背面相机改变比较明显,由居中改为了左上角放置,同样相机上配有哈苏的联名。

重量方面,努比亚Z30Pro重198g,小米11Pro重208g,一加9Pro重197g。小米11Pro最重,努比亚Z30Pro与一加9Pro基本相同,三款手机的差异有限。

续航方面,努比亚Z30Pro电池容量为4200mAh,小米11Pro电池容量为5000mAh, 一加9Pro电池容量为4500mAh。

可以看到,电池上小米11Pro电池水准无疑处于上游水准,基本不用担心电量不够用。而努比亚Z30Pro电池就显得有点不太够使用了。

充电方面,努比亚Z30Pro充电功率为120w,官方称15分钟即可充满。小米11Pro支持67w有线与无线快充,一加9Pro支持65w有线充电以及与有线50w充电相同的无线充电。

可以看到,充电上努比亚Z30Pro功率两倍于另两款手机,电池容量小的缺点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存储组合方面,努比亚Z30Pro有“8GB+256GB”和“12GB+256/512GB”三个存储组合,一加9Pro和小米11Pro有“8GB+128/256GB”和“12GB+256GB”三个存储规格。

相比于3000元档位以下的手机,三款手机存储起步以及最高内存都更高,最高甚至达到了16+512g,妥妥地属于这几个品牌冲击高端市场的代表作。

同样是“8GB+256GB”版本,努比亚Z30Pro的定价为4999元,小米11Pro的定价为5299元,而一加9的定价为5499元。

可以看到,努比亚Z30Pro比小米11Pro便宜300元,比一加9Pro便宜400元。在价格上要低于当前高端旗舰的平均水准。

因为在屏幕材质以及发布时间上的原因,努比亚Z30Pro在价格上做出了适当妥协。喜欢曲面屏以及喜欢更高功率快充的用户不妨可以考虑入手努比亚Z30Pro。

当然,如果担心努比亚太过小众,也可以选择小米11Pro或一加9Pro。

(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李俊慧,长期关注、及等相关政策、法律及监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