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2020年目标

华为2020年目标:挑战与机遇并存,砥砺前行

在风云变幻的全球科技领域中,华为,这家以创新驱动发展的中国科技企业,始终站在潮头,引领着ICT(信息与通信技术)行业的发展方向。2020年,对于华为而言,是极具挑战的一年,面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华为依然坚定信念,明确目标,以数字化转型为引擎,力求在逆境中破局,实现商业与社会价值的双重飞跃。

一、深耕数字化,聚焦ICT解决方案

在2020年的战略蓝图中,华为将深化数字化战略作为核心驱动力。面对全球数字化转型的大潮,华为依托其在ICT领域的深厚积累,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更加智能、高效、安全的解决方案。从5G网络建设到云计算服务,从数据中心优化到物联网技术应用,华为正逐步构建起一个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特别是在运营商业务上,华为积极推进全球5G发展,抓住5G带来的网络建设机遇,助力运营商提升网络能力,拓展新业务领域,实现共赢。

在企业业务领域,华为基于市场环境的变化,优化聚焦,深入行业,以数据通信、存储、云服务等为核心,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助力企业数字化转型,提升竞争力。在消费者业务领域,华为围绕全场景智慧生活战略,不断推出创新产品,提升用户体验,打造精品,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

二、构建生态,推动开放创新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华为深知单打独斗难以持久,因此,构建开放共赢的生态系统成为其重要战略之一。2020年,华为加大了对基础软件领域的开源创新力度,持续贡献主流开源社区,向业界贡献了大量开源项目,如OpenHarmony、openEuler、openGauss等,这些项目不仅增强了华为在全球技术社区的影响力,也为合作伙伴和个人开发者提供了广阔的创新平台。

同时,华为还积极融入各类产业和学术组织,共同探讨产业难题,促进基础研究、标准制订和产业合作。通过加强与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华为推动了产学研深度融合,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为产业升级和生态繁荣注入了强劲动力。

三、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

在追求商业成功的同时,华为始终不忘履行社会责任,致力于实现企业经营与经济、社会、环境目标的平衡。2020年,华为在全球化与本地化战略下,不仅在运营所在国家和地区雇佣本地员工、投资采购、设立研究机构,促进当地就业与经济发展,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如提升数字技能、绿色环保、科技抗疫等,以实际行动支持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特别是在抗击新冠疫情的斗争中,华为利用自身技术优势,推出了多款智能医疗设备和服务,支持全球抗疫斗争,展现了企业的担当与情怀。此外,华为还通过数字化转型,推动各行各业节能减排,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为全球环境保护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四、应对挑战,持续优化组织

面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华为深知只有不断自我革新,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2020年,华为启动了新一轮的组织变革,优化作战队形和作战序列,激发组织活力。通过合并、裁减不适应提升竞争力的机构,加强研发队伍的合理流动,华为构建了更加高效、灵活的组织架构,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华为还注重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鼓励全体员工提升专业能力,特别是针对一线主官和专业主管,加强了领导力、洞察力和综合管理能力的培养。通过实施“能上能下”的干部选拔机制,华为确保了干部队伍的高素质和战斗力,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综上所述,2020年的华为,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环境中,以数字化转型为引擎,通过深化ICT解决方案、构建开放生态系统、履行社会责任、优化组织架构等一系列举措,不仅实现了自身的稳健发展,也为全球科技行业的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展望未来,华为将继续秉持创新、开放、共赢的理念,携手合作伙伴,共同开创更加美好的智能世界。

华为想要活!熬过了生死存亡的2020年,接下来怎么办?

文|张书乐(人民网、人民邮电报专栏作者,互联网和 游戏 产业观察者)

华为熬过了最艰难的2020年,正在寻找新的业务发展点,多路狂奔。

2019年年报发布时,华为公司轮值董事长徐直军曾表示:“2020年是华为最艰难的一年。华为要力争在2020年活下来,争取2021年还能发财报。”

终于,在3月31日,华为交出了2020年成绩单,全年销售收入总计8914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3.8%。公司的净利润达到了646亿元人民币,增长3.2%。

熬过了“关乎存亡”的一年,华为还活着,并且,活得比2019年更好了一些。

和往常不同的是,在美国芯片“卡脖子”导致华为手机业务明显萎缩之后,外界更加关注的是,华为靠什么实现生存。

对此,《凤凰周刊》记者刘思洁和书乐进行了一番交流,贫道以为:

尽管遭遇卡脖子,但去年华为的财报整体上都还是显示正向,云和智能 汽车 都是未来的互联网智能 科技 的方向,也是5G所带动的工业互联网所引发的风口,华为的发力点也显然就在于此。

从华为此次公布的几大业务来看,华为云增速最快。

市场研究机构Canalys发布《China cloud services market Q4 2020》报告显示,华为云以17.4%份额稳居中国公有云市场第二,较第三季度的16.2%进一步上升。

现在的难点在于资金储备是否够用!

愚以为,华为在这方面,钱应该储备好了,更重要的是十年前开始布局的5G研发,让其有了较为充足且前置的技术储备,属于箭在弦上,不能引而不发。

此前在5G研发上的十年积累,在人才和技术上都有过一些积淀。

当然,云业务和智能 汽车 ,都有跨领域的地方,特别是智能 汽车 。

华为或许会和其他互联网 科技 同行如苹果、百度一样,通过和传统车企的合作,达成 科技 与机械制造上的协同,快速突破新领域的壁垒。

在这方面,华为的态度并不像小米那般暧昧,而是非常明确自己的方向。

在内部,任正非和华为高管们就曾不止一次提出,华为不造整车,而是聚焦ICT技术车企造好车,成为智能网联 汽车 的增量部件提供商。甚至在2020年11月专门下发一则有效期三年的文件声称,“以后谁再建言造车,干扰公司,可调离岗位,另外寻找岗位。”

华为能否在这场竞速中,跑赢友商呢?

事实上,新能源 汽车 的升维模式智能 汽车 领域,互联网 科技 公司都是在自己的赛道上和自己竞速。

毕竟,整个智能 汽车 领域,整体路线并没有真正展开,目前更多的仅仅是新能源 汽车 上增添更智能化的车机,相当于还处在一个简单集成的阶段。

每个厂商都在结合自己的特点开路,如百度的走向是利用自己在人工智能上的积累,滴滴则是用自己在共享出行上庞大的数据积累来孵化自动驾驶所需的大数据,如此等等,而华为的优势是在生态链上,通过鸿蒙系统所构架的从手机、智能家居和外部5G设施的组合,达成一种类似超级终端的体验。

当然,大家的切入点尽管不同,但在智能 汽车 的终极生态上,都会殊途同归,只是看如何利用自己的既有优势达成从切入点到终点的快速完成。

此刻,鸿蒙的重要性被彻底暴露出来,而不仅仅是一个备胎。

按照时间表,鸿蒙系统将面向大屏、手表、车机等128KB-128MB终端设备开源;2021年4月,面向内存128MB-4GB终端设备开源;2021年10月,将面向4GB所有设备开源。

而华为消费者BG软件总裁王成录则对外表示:今年搭载鸿蒙的设备,保守目标是3亿台,其中2亿台为手机,而Pad、手表、智慧屏、音箱等,目标是3000万台。而今年最重要的目标是“让鸿蒙生态的市场份额达到16%”。

3亿台的基数,将是在智能家居和智能 汽车 两个端口,为华为带来加。

毕竟,鸿蒙系统本身就有两重属性,作为安卓的备胎是一个隐藏属性,其原始进击路线是从智能家居这个还没有真正操作系统独揽、极为缺乏场景体验、相关硬件和配套应用的领域,通过鸿蒙系统达成覆盖。

而3亿级别的终端,则可以让其快速获得应用生态的青睐,达成在智能家居上的进一步衍生。

现在手机系统的转换,更多的也是不得已为之,是在卡脖子状态下,华为改变通过智能家居循序渐进的方式,而在手机和智能家居两端同步迭代,用手机的占有率来刺激鸿蒙相关第三方应用和硬件生态的爆发,进而还是在智能家居的各个领域,真正达成市场占有。

毕竟,智能家居尽管赛道上竞争者中,但和智能 汽车 一般,整体都还在拓荒之中,所以一旦各个设备组成家居场景生态,且统一在一个系统(如鸿蒙)的调度之下,其可能的变现渠道就不仅仅是自有硬件,还可以是授权加盟,以及其他。

至于智能 汽车 ,其实也是复刻了家居的路数,想要用鸿蒙成为标准系统,毕竟目前智能 汽车 的整体架构,一直没有一个系统的存在。

华为想要活!熬过了生死存亡的2020年,接下来怎么办?

文|张书乐(人民网、人民邮电报专栏作者,互联网和 游戏 产业观察者)

华为熬过了最艰难的2020年,正在寻找新的业务发展点,多路狂奔。

2019年年报发布时,华为公司轮值董事长徐直军曾表示:“2020年是华为最艰难的一年。华为要力争在2020年活下来,争取2021年还能发财报。”

终于,在3月31日,华为交出了2020年成绩单,全年销售收入总计8914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3.8%。公司的净利润达到了646亿元人民币,增长3.2%。

熬过了“关乎存亡”的一年,华为还活着,并且,活得比2019年更好了一些。

和往常不同的是,在美国芯片“卡脖子”导致华为手机业务明显萎缩之后,外界更加关注的是,华为靠什么实现生存。

对此,《凤凰周刊》记者刘思洁和书乐进行了一番交流,贫道以为:

尽管遭遇卡脖子,但去年华为的财报整体上都还是显示正向,云和智能 汽车 都是未来的互联网智能 科技 的方向,也是5G所带动的工业互联网所引发的风口,华为的发力点也显然就在于此。

从华为此次公布的几大业务来看,华为云增速最快。

市场研究机构Canalys发布《China cloud services market Q4 2020》报告显示,华为云以17.4%份额稳居中国公有云市场第二,较第三季度的16.2%进一步上升。

现在的难点在于资金储备是否够用!

愚以为,华为在这方面,钱应该储备好了,更重要的是十年前开始布局的5G研发,让其有了较为充足且前置的技术储备,属于箭在弦上,不能引而不发。

此前在5G研发上的十年积累,在人才和技术上都有过一些积淀。

当然,云业务和智能 汽车 ,都有跨领域的地方,特别是智能 汽车 。

华为或许会和其他互联网 科技 同行如苹果、百度一样,通过和传统车企的合作,达成 科技 与机械制造上的协同,快速突破新领域的壁垒。

在这方面,华为的态度并不像小米那般暧昧,而是非常明确自己的方向。

在内部,任正非和华为高管们就曾不止一次提出,华为不造整车,而是聚焦ICT技术车企造好车,成为智能网联 汽车 的增量部件提供商。甚至在2020年11月专门下发一则有效期三年的文件声称,“以后谁再建言造车,干扰公司,可调离岗位,另外寻找岗位。”

华为能否在这场竞速中,跑赢友商呢?

事实上,新能源 汽车 的升维模式智能 汽车 领域,互联网 科技 公司都是在自己的赛道上和自己竞速。

毕竟,整个智能 汽车 领域,整体路线并没有真正展开,目前更多的仅仅是新能源 汽车 上增添更智能化的车机,相当于还处在一个简单集成的阶段。

每个厂商都在结合自己的特点开路,如百度的走向是利用自己在人工智能上的积累,滴滴则是用自己在共享出行上庞大的数据积累来孵化自动驾驶所需的大数据,如此等等,而华为的优势是在生态链上,通过鸿蒙系统所构架的从手机、智能家居和外部5G设施的组合,达成一种类似超级终端的体验。

当然,大家的切入点尽管不同,但在智能 汽车 的终极生态上,都会殊途同归,只是看如何利用自己的既有优势达成从切入点到终点的快速完成。

此刻,鸿蒙的重要性被彻底暴露出来,而不仅仅是一个备胎。

按照时间表,鸿蒙系统将面向大屏、手表、车机等128KB-128MB终端设备开源;2021年4月,面向内存128MB-4GB终端设备开源;2021年10月,将面向4GB所有设备开源。

而华为消费者BG软件总裁王成录则对外表示:今年搭载鸿蒙的设备,保守目标是3亿台,其中2亿台为手机,而Pad、手表、智慧屏、音箱等,目标是3000万台。而今年最重要的目标是“让鸿蒙生态的市场份额达到16%”。

3亿台的基数,将是在智能家居和智能 汽车 两个端口,为华为带来加。

毕竟,鸿蒙系统本身就有两重属性,作为安卓的备胎是一个隐藏属性,其原始进击路线是从智能家居这个还没有真正操作系统独揽、极为缺乏场景体验、相关硬件和配套应用的领域,通过鸿蒙系统达成覆盖。

而3亿级别的终端,则可以让其快速获得应用生态的青睐,达成在智能家居上的进一步衍生。

现在手机系统的转换,更多的也是不得已为之,是在卡脖子状态下,华为改变通过智能家居循序渐进的方式,而在手机和智能家居两端同步迭代,用手机的占有率来刺激鸿蒙相关第三方应用和硬件生态的爆发,进而还是在智能家居的各个领域,真正达成市场占有。

毕竟,智能家居尽管赛道上竞争者中,但和智能 汽车 一般,整体都还在拓荒之中,所以一旦各个设备组成家居场景生态,且统一在一个系统(如鸿蒙)的调度之下,其可能的变现渠道就不仅仅是自有硬件,还可以是授权加盟,以及其他。

至于智能 汽车 ,其实也是复刻了家居的路数,想要用鸿蒙成为标准系统,毕竟目前智能 汽车 的整体架构,一直没有一个系统的存在。